」 專家:民族主義引發寒蟬效應 除了利用民族主義來實現某些政治目標外,滕彪認為,中國當局試圖藉此干預公民的個人選擇,這也是一個極權主義國家很常出現的現象。
報導引述北京看懂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程宇表示,地方財政主要分地方政府基金性收入和一般性財政收入,前者主要來自國有土地出讓收入,即賣地收入。中國政府也曾就防止亂罰款作出指示,中國國務院辦公廳17日發布「關於進一步規範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定和管理工作的意見」,提出各級政府及其部門要堅決避免亂罰款,嚴格禁止以罰款進行創收,嚴格禁止以罰款數額進行排名或績效考核的指標。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明楷認為,所有罰沒收入應直接上繳中央財政,不給地方,財政充分保證司法機關辦案的費用,才能改善亂罰款的情況。內蒙古自治區多地部分交警為了完成提高地方收入的任務,會在道路上設置臨時檢查點,對途經貨車司機以「未按規定使用安全帶」等理由罰款,但事實上司機大多已扣上安全帶,或並沒有罰單上列舉的違法行為。程宇稱,一般性財政收入主要由稅收和罰沒收入構成,現在中國經濟面臨挑戰,地方稅收普遍下降,政府為了保證企業正常運營,還推出返稅退費政策,意味著地方政府稅收也減少。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媒體報導,多地政府出現以罰款創造收入的胡亂罰款情況,去(2021)年有15個城市的罰沒收入年增逾1倍,連官媒都批評這做法短視。
排首位的青島2021年罰沒收入為人民幣43.77億元(約新台幣188億元),較2020年增加24.51億元,增幅127%。中國《新聞周刊》29日報導,近年來多地的罰沒收入明顯增加。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副幹事長黃世杰質疑,政府花錢委託張善政研究,不是只為了蒐集資料,而是希望提出政策建議。
此報導一出立刻引發藍綠互嗆,民進黨團認為張善政也應該用高標準自我檢視,並稱這是「回力鏢」。張善政說,這也連帶影響到當年的老東家宏碁,甚至後來的工作單位Google。《鏡週刊》今(29)日報導,國民黨桃園市長參選人張善政向農委會申請經費的研究結案報告遭爆料指抄襲。張善政長期用高標準檢視其他候選人,現在也應該用高標準檢視自己。
張善政涉嫌抄襲,是否影響桃園選情。而不是把一個對國家正面發展有助益的工作,抹黑成一個「論文抄襲」的問題。
張善政說,計畫另外一個重點,為了推廣新的農業電子化資訊,巡迴台灣很多農業研究單位去進行簡報、座談會,了解各研究單位在做什麼事情、有什麼跟農業電子化結合空間,計畫經費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做這些宣導、座談跟輔助。不過當初踢爆林智堅論文抄襲的國民黨市議員王鴻薇則認為,應該要具體檢舉或告發否則就是政治操弄。他覺得,對於國內農業電子化的啟動,不敢說有很大的功勞,但至少有一點小小貢獻,可惜在選舉時,這些對國家農業電子化發展有助益的事,卻被抹黑成抄襲不抄襲的問題,他覺得非常遺憾。記者又問,就算是資料蒐集也要附上全部來源,不然可能有違反著作權法問題。
他覺得,對手應該要尋求更正面的競爭方式。對於前公司因為選舉的關係被抹黑,造成公司的困擾,他非常抱歉。張善政本人則回應,當時他是帶領團隊做統整資料介紹農業技術給農委會,性質和「學術寫作」完全不同。根據報導,張善政擔任宏碁副總期間,以計畫主持人身分向農委會申請3年研究計畫,總研究經費達新台幣5700萬元,產出的報告卻集各種抄襲樣態,手法包括英翻中、簡轉繁、抄雜誌、抄論文,甚至在未標註的情況下抄用農委會資料。
張善政表示,他對計畫成效非常驕傲。張善政指出,團隊有多名成員在蒐集資料,這些資料也都提供給農委會,未見得是在報告最後有清單,但民眾如果看一下網路上的資料,就有指出主要的資料來自哪裡,可以看到資料來源,萬一有百密一疏處,他也代表團隊跟農委會致歉。
他重申,這三年的計劃,對國內農業電子化是有些貢獻,他非常驕傲曾做過這件事,卻在選舉時被拿出來抹黑,他非常不能接受。政府的公帑、用抄襲的方式來獲利,跟大家所質疑的學生事件等級不同。
《中央社》報導,鄭運鵬表示,張善政當時貴為集團副總,也是計畫主持人,3年的計畫新台幣5700多萬元,用抄襲週刊、國外的內容來獲利,「我覺得不可思議」。既然要引進國外的新技術等資訊,當然就會引用國外不管是期刊、報告的內容,這樣解釋相信很清楚,跟論文寫作性質完全不一樣。張教授踹共」記者會表示,張善政是學者出身,應該非常清楚抄襲的定義,但張善政的研究計畫產出報告卻沒有註明出處、全文轉載,連標點符號都抄,很難告訴別人這不是抄襲。張善政一直強調誠信問題,但能否用檢驗別人的標準面對自己,這樣的詐欺行為涉及履約、可能違反著作權法等問題,張善政應說明另一方面,毓繡美術館「禁止拍攝」的參觀原則,給予觀看展覽上不同的體驗,在重度依賴攝影機、手機等3C產品作為視覺替代品的現代社會,無法拍攝、記錄形同剝奪習慣的觀展方式,刺激觀者將視覺的體驗直接儲存在腦部而非晶片中。從生態的角度看《新樂園》甚至覺得慚愧,依賴自然而存在的人類文明,在都市發展之下卻反客為主。
Photo Credit: 毓繡美術館官網 【圖3】林彥瑋作品展場照,照片中作品由右至左為《再見#3》(2021)、《星球》(2019)、《蝸牛》(2019)、《就是喜歡你這樣19》(2021) 同樣採取近乎誇張的觀看角度,高冠羣的《新樂園》系列作品反轉多肉植物與人類世界——放大植栽的存在,並將部分城市的建設縮小,藉著兩者所產生的衝突,諷刺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美術館及博物館等展演型公共空間或許濃縮了城市的觀看功能,透過不同媒材、手法反映社會現象而不受時間與地域的限制,並以某種姿態定義藝術與重要的片刻,進而變成文化的公共宣言。
林彥瑋長期收集、拍攝扭蛋公仔與公共空間中的各種動物雕塑,並聚焦於像是因為粗糙製程而形成的古怪痕跡,或是日曬雨淋造成的斑駁感。一樓主要展出廖鎮平早期、近期在台灣以及旅居日本所描繪的日常景致,以攝影機捕捉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城市角落,再將現實的結構轉化為由純粹而抽象的色彩、幾何與質地構成的寫實風景畫,讓觀者瞬間脫離城市的既定框架,掉入到一種詭譎的平行時空。
Photo Credit: 毓繡美術館官網 【圖2】廖鎮平,《有白色直條紋的庭院》,2021,油彩、麻布,130.3 x 162 cm 走到二樓,則以林彥瑋、高冠羣作品為主。蔡孟閶關注的即刻,甚至已經不存在的風景,訴說著對於城市的感情。
Photo Credit: 毓繡美術館官網 【圖5】蔡孟閶作品展場照 空間上的敘事脈絡,交叉呼應著「人造風景」的展覽命題。Photo Credit: 潘品潔攝影 【圖1】毓繡美術館清水模外牆與玻璃結構 即便遠離都市的環境,毓繡美術館仍存在資本的影子,獨鶴雞群地存在於南投的小鎮上。如果說動物雕塑本身展現著生命的片刻精華,林彥瑋的創作便是將雕塑在環境中微乎其微的變化轉譯成永恆的存在。鏡頭產生的物理距離碎片化、客觀化實際的景象,或許也恰巧說明參展作品流露出的冷靜、第三者般的視角,呼應著策展人陳貺怡在訪談中敘述,從十七世紀至當代風景畫的脈絡中「場域(Site)」以及「視野(View)」的概念,前者是關於創作、藝術家與觀眾所處的地點,而後者則是藝術家描繪及觀眾觀看的角度。
文:潘品潔 從南投中潭公路彎進健行路,筆直的道路被兩側的葡萄園與錯落的民宅包夾著,遠處的青翠山巒下是毓繡美術館的清水模外牆與玻璃結構【圖1】,這座美術館是坪林鎮上特別引人注目的人造風景。每幅畫筆直的橫豎、嚴謹的構圖,揭開封沉在市井角落中細碎的在地情懷,隱射城鎮現代化的無形框架,蔡孟閶透過繪畫即將失去的場景,緬懷童年的生活,「更新」對於家鄉的記憶。
配合毓繡美術館三層樓的空間,展覽規劃為四區域。廖振平描繪已存在的風景,凸顯容易被忽略的社會現狀。
【圖4】 Photo Credit: 毓繡美術館官網 【圖4】高冠羣作品展場照,畫面左側的《新樂園》呼應右側的《Land撕cape》 三樓展間內,蔡孟閶《都會沒有鐵路》系列一字排開【圖5】,作品標題「都會沒有鐵路」諧音雙關「到最後都沒有鐵路」以及「都會(Cities)裡沒有鐵路」,映照台灣發展鐵路高架化的過程,逐漸消逝的鐵路景致——鐵道員休息室、車站旁的鐵皮屋聚落、候車月台年久失修的座椅、施工中的車站……。高伯格(Paul Goldberger)於《建築為何重要》(Why Architecture Matters)指出:「建築是功能強大的圖像符號,比任何藝術都更能代表共同經驗,也比共同文化經驗讀其他層面更能引發共鳴」,建築兼具個體的生活體驗以及社會的集體意識,其作為城市的象徵,具體化無形的文化底蘊,如:巴黎鐵塔、美國白宮、英國西敏寺、台灣101大樓,又或是極為平凡的功能性建築,如:便利商店、住宅等。
透過藝術家不同角度的詮釋與層層的爬疏,,暗示著人們與建築深層的情感連結。林彥瑋、高冠羣的創作放大檢視城市與動植物生命的交互關係。這次展出的《玩物參照》、《是你嗎》、《就是喜歡你這樣》等系列作品中【圖3】,與現實不成比例的動物大小,使觀者如同掉進了愛麗絲的世界,被巨大的猩猩、羊、禽類包圍著,在觀看著的同時也被凝視著。《人造風景——城市就是裝置藝術》中,策展人陳貺怡邀請四位參展藝術家藝術家廖震平、林彥瑋、高冠羣、蔡孟閶,解構與重建「觀看」與「建築」之間的關係。
然而有趣的是,四位藝術家的創作過程恰巧皆是透過攝影收集創作素材,依賴數位影像的記憶,再經過時間的沉澱與堆疊,將影像轉化成平面繪畫《人造風景——城市就是裝置藝術》中,策展人陳貺怡邀請四位參展藝術家藝術家廖震平、林彥瑋、高冠羣、蔡孟閶,解構與重建「觀看」與「建築」之間的關係。
蔡孟閶關注的即刻,甚至已經不存在的風景,訴說著對於城市的感情。Photo Credit: 毓繡美術館官網 【圖5】蔡孟閶作品展場照 空間上的敘事脈絡,交叉呼應著「人造風景」的展覽命題。
從生態的角度看《新樂園》甚至覺得慚愧,依賴自然而存在的人類文明,在都市發展之下卻反客為主。高伯格(Paul Goldberger)於《建築為何重要》(Why Architecture Matters)指出:「建築是功能強大的圖像符號,比任何藝術都更能代表共同經驗,也比共同文化經驗讀其他層面更能引發共鳴」,建築兼具個體的生活體驗以及社會的集體意識,其作為城市的象徵,具體化無形的文化底蘊,如:巴黎鐵塔、美國白宮、英國西敏寺、台灣101大樓,又或是極為平凡的功能性建築,如:便利商店、住宅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